3)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时平盗_大魏王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中人一起逃难成功。

  此后这十余年一直流落于兴化军,福州和建州之间,靠打散工赚钱维生,家就是江边或集镇边上的窝棚,甚至是破庙,危房,乃至露天居住。

  漳州元气渐复,当年跑出来的足有几十万人,也是陆续返回去不少,还是有大批的赤贫流民难以还乡。

  其实就算是乞讨也能回漳州,可是漳州地面残破,多年之下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,流民根本没有底气折腾,一旦回去之后发觉更难生存,那就处于更尴尬,更为难的地步了。

  这种艰苦的生活一直是到去年才开始改变,先是侯府到流民中挑了一些少年当牙将,李国柱的外甥也被挑中了,很多流民家庭都燃起了希望。

  然后是南安团练,兴造码头用工,开菜田,放鸭,捕鱼,养鸡,猪,放羊等各种行当都纷纷出现。

  流民们发觉揽工变得容易,而且多半不是短工,很多人在码头工区已经做了好几个月,有了相当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
  不少人是打算留在南安,也有更多的人被侯府召唤,前往东藩开荒种地。

  东藩的田都是荒地,大家可以算是侯府的官府,不纳皇粮国税,更不必纳那些杂税,光是这一条就足够吸引人了。

  开出来的田亩,只要种的过来,都算是各家自己的田地,侯府可以帮着写入田契,划定地界,这又是极为吸引人的一条。

  再加上是要开种棉田,棉田比庄稼更值钱,这倒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。

  种子,技术上的帮助,各种农具器械,耕牛,都是侯府和昌文侯府提供,在出售棉花时抵价就可以了。

  这种帮助,还有优厚的条件,成为侯府官户后不必纳税的诱惑,流民几乎是全部被吸引过来了。

  困于福州和兴化军等地多年的漳州流民的麻烦,算是被彻底解决了。

  李国柱经过一家小饭馆,买了几个肉粽子,几个肉馒头,店家还替他烧了开水,他用缠着草的瓦壶拎了回去。

  流民的新窝棚区就在往福州官道的一侧,在村庄和南安镇的外围。

  由于地方划的大,规划时排水渠,垃圾场都划分好了,整个区域虽然简陋,但胜在干净卫生,李国柱估计初到东藩时,居住条件未必比现在好多少,所以在进入这个大型的窝棚搭建的临时村落时,居然还是颇为留恋。

  一路上不少人向李国柱打着招呼,一群汉子聚集在一起喝酒,有人对李国柱道:“国柱哥,平安无事,大伙心都放下了,来喝几杯吧。”

  李国柱笑道:“南安有团练武卒在,当然是平安无事,有甚可担心的?我看你们就是哄着自家女人,骗酒喝。”

  “别说破了啊。”有人急眼了,笑骂道:“国柱你自己不爱饮酒,也别揭穿我们。”

  李国柱哈哈一笑,也就不再多说。

  一路上还真有不少人家聚集在一起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